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指出,造成這種局面主要的原因是光伏制造業低水平盲目擴張造成的產能過剩。
幾經波折終成定局
在美國決定對我國光伏產品展開“雙反”調查,并初步裁定推出30%~250%的懲罰性貿易關稅之后,歐盟是否會追隨美國步伐對華實施“雙反&rd
中國光伏企業剛看見德國總理默克爾訪華帶來三菱“曙光”,緊接著便傳來噩耗,6日歐盟委員會宣布對華光伏組件、關鍵零部件如硅片等發起反傾銷程序,產品范圍比美國有所擴大。這無疑是對還沒從美國“雙反”中緩過氣來歐姆龍中國光伏企業又一重擊。
中國基恩士光伏產品90%出口海外,其中,歐盟市場占據了中國光伏出口市場的60%,而美國僅占10%。歐洲市場對中國光伏企業的意義遠遠大于美國。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光電專業委員會主任趙玉文對記者表示,如果中國不開拓內需市場,那么此次立案對中國光伏產業的打擊將是災難性的。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指出,造成這種局面主要的原因是光伏制造業低水平盲目擴張造成的產能過剩。
幾經波折終成定局
在美國決定對我國光伏產品展開“雙反”調查,并初步裁定推出30%~250%的懲罰性貿易關稅之后,歐盟是否會追隨美國步伐對華實施“雙反”就成了業內為關注的話題。此間各種猜測不斷涌現,業內人士心情也如坐過山車般起起落落。
7月24日,包括德國SolarWorld在內的數家歐洲太陽能板制造商向歐盟委員會提起申訴稱,中國的制造商在歐洲低價傾銷產品。這些歐洲企業希望對中國產太陽能板征收反傾銷關稅。按照相關法律,歐盟在接到反傾銷申請書的45天內,將作出是否立案的決定。SolarWorld提出申請后,國內很多光伏企業已經預感到了歐盟遲早會立案。
而上周德國總理默克爾訪華令眾多業內人士燃起了希望,默克爾在與中國層對話時稱,“希望歐盟委員會、有關企業與中方一起嘗試通過溝通交流來排除和解決問題,不要啟動反傾銷程序”。但同時也有業內人士提出,盡管默克爾有承諾,歐盟有一個相對獨立的法律程序和決策機制,事情并不是由人決定。只要企業申訴是按程序走,立案就順理成章。
此間,業內一直流傳這一條消息,即8月31日,歐盟已經向中國駐歐盟使團發出照會,確認將對中國企業出口歐洲的太陽能電池及其組件發起反傾銷調查。但此消息遭到了商務部的否定。
上周末,商務部緊急召集英利、尚德、天合光能、阿特斯4家企業的代表于9月4日下午召開會議,商討如何應對歐盟“雙反”。但不知為何,商務部又臨時取消了這個緊急會議。
直至6日,懸念終成定局。歐盟委員會正式發布公告,對中國光伏電池發起反傾銷調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當日就此發表談話,稱對此舉“深表遺憾”,并敦促歐盟“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失去歐盟如斷一臂
中國的光伏產品90%出口海外,其中,歐盟市場占據了中國光伏出口市場的60%,美國占據了10%。中國商務部網站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對歐盟的光伏產品出口額達204億美元。對此,趙玉文曾表示,一旦歐盟“雙反”立案,其對中國光伏產業的打擊將是災難性的。
據了解,此次反傾銷調查申請范圍涵蓋來自中國的全部太陽能產品,總量近萬億元人民幣。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秘書長曾少軍指出,歐盟反傾銷一旦成立,不僅中國光伏企業將失去200億美元的出口額,而且會造成過3500億元人民幣的產值損失。英利董事長苗連生也曾表示,如果歐洲反傾銷立案,將導致中國光伏產業百萬人失業。
去年以來,多晶硅、光伏組件價格一路暴跌,加上市場需求不振,中國光伏制造業陷入了空前的困境之中。國內多晶硅生產企業過九成停產,大批中小光伏組件廠商倒閉。即使是行業龍頭的上市公司,經營狀況同樣陷入惡化。
據記者了解,今年上半年多晶硅價格已經從30.5美元/公斤下降至23.6美元/公斤,降幅達22.6%,各光伏企業毛利率急速下滑。美國投資機構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大的10家光伏企業的債務累計已達175億美元,約合1110億元人民幣,整個光伏產業已接近破產邊緣。
盲目發展陷入泥潭
近年來,隨著國際能源危機和環境問題的不斷惡化,太陽能光伏產業日益受到各國的重視。在這個大環境中,我國光伏產業發展迅猛,太陽能電池產量連續五年位居。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內地太陽能電池產量占全球56%,組件占61%。
曾有外媒報道稱,中國企業加入全球競爭,直接將太陽能電池和組件的價格拉低40%~50%。Scheuten太陽能公司的主席HansWillemsen曾在申請破產的時候說,來自中國的競爭實在“太強”。德國大多數媒體也認為是中國企業的后來居上導致了德企破產。或許我們可以從這里看出中國光伏產品頻遭“雙反”的原因。
在外憂頻發的同時,我國光伏產業內患也在逆境中逐漸暴露。國務院參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在第十二屆中國光伏大會上羅列出多條發展難題,包括產能過剩,產業鏈結構不盡合理,技術水平落后,標準、檢測認證等環節不健全,保證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的規則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等。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指出,造成這種局面主要的原因是前幾年光伏產品市場發展太快,效益誘人,光伏制造業低水平盲目擴張,致使產能過剩,技術創新不足,外部因素一有變化就難以抵抗。而地方政府為了提升業績,增加稅收,也成了光伏業盲目擴張的一大推手。
“光伏產業這幾年走得太快了!一年干了五年的活兒,五年之后變得無路可走。”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也感慨地說道。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趙玉文指出,企業在規模上攀比,競爭激烈。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紀凡表示,目前光伏行業已陷入“過度競爭泥潭”,要做好3~5年內在艱難環境中生存的準備。
降低成本拓展內需
光伏產業作為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實現能源轉型的重要一步棋。盡管光伏產業發展出現暫時困難,但未來光伏產業向好發展的根本趨勢沒有逆轉。政府與企業都在努力尋找著光伏產業新的發展方向。
史立山指出,目前制約太陽能發電推廣應用的主要因素是成本較,離開補貼難以發展。我們要做的就是盡大的努力降低光伏發電產品的價格,只有實現了光伏發電價格與其他能源價格的基本相當,光伏發電市場才能夠真正釋放出來。這就需要企業真正掌握核心技術,提升核心競爭力。同時,還要加快培育國內多元化的光伏發電市場,積極推進“上網電價”和“分布式網絡”。
國務院8月23日召開的常務會議,明確提出了“支持自給式太陽能等新能源產品進入公共設施和家庭”。
科技部新司副司長陳家昌表示,科技部今年4月正式發布了《太陽能發電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將以降低太陽能光伏發電成本為中心,技術創新與“金太陽”示范工程相結合,面向全產業鏈的布局攻關,多層次的技術研發和產業服務體系并舉的原則,推動低成本效的晶硅電池、薄膜太陽電池和倍聚光電池產品產業化技術。
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彭紅兵表示,工信部近期正在進一步落實國家太陽能光伏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通過發展基金、技術改造等大力支持光伏產業關鍵技術研發、鼓勵內需市場擴展。同時,工信部正在會同有關部門進行“鼓勵自給式太陽能光伏產品進入公共設施的價值”研究。
從地方政府來看,近日江蘇省明確繼續對光伏發電項目上網電價給予政策扶持,新一輪扶持政策實行地面、屋頂、建筑一體化統一上網電價,每千瓦時分別確定為2012年1.30元、2013年1.25元、2014年1.20元和2015年1.15元。
此外,中國光伏企業挖掘內需市場的腳步已逐步加快。日前,晶科能源控股公司宣布,公司已經獲得中廣核太陽能開發的30MW供應合約。組件將應用在新疆哈密開發的光伏電站中。而保利協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在獲得國家能源局批準之后,已開始準備在山西丹東建設310MW地面安裝光伏系統和30MW屋頂太陽能系統。與此同時,青海漢能300MW太陽能薄膜電池生產基地開工典禮在青海省海東工業園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