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轉型獲得更大發展
據了解,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目前民營企業在重型機械行業從冶煉、鍛造、熱處理到機械加工,有著舉足輕
記者日前在2012中國國際核電裝備展上了解到,伴隨民企涉入三菱加快,核電設備領域歐姆龍國產化正不斷取得突破。
“在核電設備重型鍛件和特殊材料制造業領域,我國基恩士民營企業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國家核電專家委專家郁祖盛在展會期間舉辦的可持續發展峰論壇上如是表示。
記者在展會現場了解到,除上海電氣、哈爾濱電氣等大型國企,參會企業以民企為主,雖然其產品不像大型設備那樣“顯眼”,但說起在核電建設及保障核電安全方面的作用,以及如何填補國內空白,民企總能自信地解答上一番。多位參會民企人士向記者表示,企業發展戰略轉向核電,正是看中了核電潛在的市場和良好的前景,尤其是國內市場促使他們在不同的領域緊追慢趕。
戰略轉型獲得更大發展
據了解,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目前民營企業在重型機械行業從冶煉、鍛造、熱處理到機械加工,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鍛造領域,具有萬噸以上自由鍛造水壓機(油壓機)的民營企業已不止一家。”郁祖盛介紹。在他看來,民營企業已從單純的追求利潤的發展初期逐步成熟。從經營目標上更多地考慮社會責任考慮如何振興民族工業,決心與國外知名企業“一決低” ,在進入國家支柱工業領域的同時求得企業的更大發展。
記者在此前的采訪中曾了解到,目前共有包括企業、校、科研院所等領域約1200家單位參與中國核電建設,其中國外企業350-400家,國內的800家左右(中外合資企業200多家)的企業中,中小企業能占到總數的90%。
信息顯示,近年民企在核電用閥門、管材、焊材、電纜、密封件等領域均填補了國內空白,更打破了國外企業的長期壟斷。而這些企業不僅成為民企涉入核電領域的典型案例,也成為大型國企合作的對象。
在管材領域,江蘇銀環精密鋼管股份有限公司與寶鋼集團合資興建的“寶銀特種鋼管有限公司”所生產的核電蒸汽發生器用Inconel- 690 U形管,已經打破國外長期壟斷,其成功研發的嶺澳二期RCC-M 2級安噴換熱器管、核電站反應堆壓力容器用堆內構件用管均已替代進口。此外,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先后研制的核電蒸汽發生器用800合金U形傳熱管和核電站凝汽器用焊接鈦管均填補了國內空白。
在核級密封件和電纜領域,寧波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和江蘇上上電纜公司算得上引人注目。前者研制的自主知識產權核級石墨密封墊片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在國際上也是聲名鵲起。后者上上電纜,憑借其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已成功參與三代AP1000核電建設中。而在閥門領域,江蘇神通閥門股份有限公司在核電蝶閥、球閥方面已成領頭羊。
業內人士分析稱,民企眼下不僅是簡單的涉入,而是盯準一類產品做專做強,努力成為該領域的的龍頭。
“目前,民營企業進入核電設備制造領域的積極性異常漲,憑借著經營的靈活性、機制上的優勢和更大的科研投入力度,全靠自己的上千萬,甚至于數十億的資金投入,進入到了核電重型鍛件和特種材料的研發領域,通過強強聯合,已在核電設備制造的某些領城做出突出成績,而于某些國營大型重點企業(不銹鋼精煉、特種成形工藝等)。”郁祖盛如此評價民企所取得的成績。
避免生產能力重復建設
民企的加快進入,讓核電行業看到活力的同時,也產生了擔憂:核電設備和材料的細分領域很多,隨著做同一類產品的企業會越來越多,市場的擴張也將會在所難免?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包括民營企業在內,已形成生產能力的1200-1650t自由鍛造壓力機已過8臺;近期將形成能力和正在建造的萬噸級(大到1700-1800t)自由鍛造壓力已過4臺;此外,擬列入計劃準備建造的萬噸級自由鍛造壓力機過4臺。
“共計過17臺,其中除8臺在大型國營企業外,其余的全部在民營企業。要警惕可能形成的產能過剩。”郁祖盛坦言。
據了解,目前一些地方的新技術產業區或者經濟開發區幾乎都有涉及核電設備和材料的民企,其中不乏國家級的新技術企業。
“核電產業的吸引以及地方政府的鼓勵,讓民企希望盡快在相關領域做出成績,盡快成為合格供應商。”上述業內人士稱。
而在郁祖盛看來,地方政府要協助民營企業找準進入核電制造領域的“切入點”,即揚長避短找準目標產品,防止生產能力重復建設,造成不必要的惡性競爭。 對于整個行業來說,要注意產能和需求的平衡,防止惡性競爭,同時為民營企業創造平等的市場競爭機制。
除了對市場的考慮,業內人士認為,當前核電裝備制造領域薄弱的環節是企業的核安全文化建設,以及產品的穩定性。
郁祖盛認為,多數民營企業帶有家族色彩,其企業管理和質量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仍停留在適用于簡單生產活動的“經驗型管理”,即“人治”階段,與適用于復雜生產活動的“規范型管理” ,即“法治”階段的現代化企業管理有較大的差距。距核電設備制造所必須的質量保證體系的要求有更大的差距。“這也是幫助民營企業進入核電領域的重要工作內容。”
業內人士還指出,民企只有更好地吸收和貫徹核安全文化所要求的各種體系標準,才能更快地進入核電產業鏈,服務核電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