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機械工業呈現緩慢回升、溫和增長和平穩發展態勢。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蔡惟慈將行業運行特征概括為四個字:穩、調、升、降。具體來看,產業結構繼續向
機械制造行業
“穩”字當頭 端裝備自主化向縱深推進
2013年,機械行業總體呈現兩極分化態勢,與消費、信息化等關系密切的行業發展速度明顯快于工程機械、機床、重型機械、發電設備等典型的投資類產品行業。圖為國際工程機械展場景。
2013年機械工業呈現緩慢回升、溫和增長和平穩發展態勢。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蔡惟慈將行業運行特征概括為四個字:穩、調、升、降。具體來看,產業結構繼續向預期方向調整;行業在創新驅動、兩化融合、綠色發展等方面取得新進展;在需求趨緩、產能過剩、成本上升、價格下行壓力下利潤率下降,需要行業關注并重視。
2013年,機械工業總體運行平穩,產銷呈緩慢回升態勢。1~11月,機械工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呈逐月小幅提趨勢,前11個月同比增長10.7%,比2012年同期提2.5個百分點;出口交貨值累計增速持續小幅回升,前11個月,全行業完成出口交貨值16201.95億元,同比增長1.95%。在月報統計的64種產品中,有40種產品產量同比增長,占全部上報產品品種62.5%。
從經營效益看,前三季度主營收入增幅為12.60%,比上年9.8%的增幅回升2.8個百分點,利潤增幅13.39%,比上年5.18%的增幅回升8.21個百分點�?梢娦袠I景氣在緩慢回升。但與“十五”、“十一五”25%以上的年均增速相比,2013年12%左右的增速仍比較低。其中,5月份以后增速在12%上下波動的幅度不到1個百分點,可謂相當平穩。
在經濟平穩運行的基礎上,機械工業的產業結構繼續向預期方向調整。行業總體呈現兩極分化態勢。其中,與消費、信息化等關系密切的行業的發展速度明顯快于典型的投資類產品行業�?偭勘戎卮蟮钠囆袠I2013年以來增速較快,是助推機械工業增速回升的主要行業。農機、儀表、基礎件等子行業增速也都于機械工業平均增速。
與之相對應的是,典型的投資類產品行業(工程機械、機床、重型機械、發電設備等)形勢則普遍較差。其中,有些行業產量未必下降,但主營業務收入下降、利潤下降更為明顯,出現了“活沒少干,效益大幅下滑”的現象。這些行業產能擴張嚴重過度,一旦市場趨冷,競爭愈加激烈,產品價格劇降,導致效益大幅下滑。重機行業尤其困難,其中尤以一重、二重等行業排頭兵企業為。
機械工業的轉型升級初顯成效,端裝備自主化開始向縱深領域推進。其中,以特壓輸變電設備為例,出線裝置、壓絕緣套管等長期受制于進口的關鍵零部件正在逐漸取得自主化突破,主機企業開始擺脫被外商索以常價的被動局面。國產數控機床在航空和汽車領域的應用也開始有突破。
在快速提的人工成本壓力下,企業的自動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改造快速升溫�!皺C器換人”、自動線換人、信息化增效,在浙江等東部沿海地區正快速升溫,帶來的不僅是抑制人工成本的過快上升,而且促進了生產效率、加工質量和管理水平的提。盡管如此,中機聯方面認為,全行業要真正進入良性發展軌道尚需堅持不懈地長期努力。
在需求趨緩、產能過剩、成本上升、價格下行壓力下,機械工業利潤率近幾年來持續下降。主營收入利潤率已由“十一五”末2010年的8.38%的歷史點,下降至2013年1~9月的6.37%。
對于行業長遠發展而言,利潤率的下降趨勢比利潤增幅下行的影響更為深遠。蔡惟慈表示,雖然2013年機械工業的利潤總額增長了12%以上,但利潤率仍在繼續下行,這說明機械工業仍未真正擺脫困境,仍未進入良性發展軌道。而且,“需求趨緩、產能過剩、成本上升、價格下滑”的困難狀況短期內難以明顯好轉。行業轉型升級步伐還須加快,還須更努力地提生產效率、降低資源消耗。
電子信息行業
信息消費成亮點 產業轉型升級加速
信息消費為產業增長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將成為電子信息產業增長的新立足點。圖為通信電子信息展上的中國移動展臺。
2013年以來,總體而言,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呈現開低走的態勢,產品進出口額有較大幅度提升,各主要行業發展增速不一,產業投資仍處于低速增長。此外,國際市場仍舊難為產業增長提供足夠動力、基礎領域技術創新與設備制造有待突破、經濟發展新特點倒逼產業加速轉型升級等問題依然制約產業發展。
與此同時,在宏觀經濟弱勢復蘇背景下,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持續全年以來穩中有落態勢,行業利潤持續回升,軟件出口低迷局面出現轉變。四季度在重點領域信息化投資加速帶動、新興領域快速發展等推動下,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行業景氣度有所提升,贏利能力也將繼續改善。
總體而言,電子信息產業要好于工業平均水平。從電子信息產業增加值來看,2013年整個電子信息產業的工業增加值始終保持著小幅波動式增長,增幅基本維持在11%左右,出整個工業約1.5個百分點。
從各行業發展情況來看,通信設備行業規模速增長,約出整個行業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以上,通信設備行業投資增勢強勁,位居電子信息行業之首。
從內外需兩個市場來看,內需市場依然是拉動行業增長的主要力量,外需市場總體來講仍沒有擺脫低迷態勢,預計在5%的范圍內。相反,內需市場依然是行業增長的主要力量,對行業的拉動作用達到了70%以上,比2012年年底提了20個百分點。
從產業的經濟效益增長情況來看,2013年整個電子信息產業的利潤和稅金都保持在20%以上的增幅。特別是利潤的增幅,2013年以來始終名列工業各個行業之首,而且增幅出全國工業平均水平,占2013年整個工業新增利潤的10%以上。
8月中旬,《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出臺,為產業增長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將有望成為產業增長的新立足點。9月中旬,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實驗區政策的出臺,將進一步促進商貿領域的擴大開放。其中,電信業務、互聯網信息服務、數據處理和存儲,以及游戲機的銷售和服務等領域都將直接受益。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向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和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頒發“lte/第四代數字蜂窩移動通信業務(td-lte)”經營許可。這一系列利好政策相繼出臺,標志著一個新的產業變局與信息消費升級時代的到來。
電力行業
供需保持平衡 消費結構繼續優化
2013年我國電力供需總體平衡,消費結構繼續趨于優化,裝機不斷增多,供應能力較為充足。圖為我國1000千伏特壓建設現場。
當前,我國電力供需總體平衡,預計四季度全社會用電量增速將有所回落,同比增長6.5%~7.5%,全年增長7.0%。盡管前三季度第二產業用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同比降低0.55個百分點,降幅比上半年擴大0.33個百分點,但綜合分析工業及制造業用電情況,仍能看出經濟已有觸底回升態勢。
2013年前11個月,全國全社會用電量累計4831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5%。分產業看,產業用電量93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0.1%;第二產業用電量35391億千瓦時,增長6.9%;第三產業用電量5731億千瓦時,增長10.8%;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6254億千瓦時,增長9.4%。
1~11月,全國發電設備累計平均利用小時為4132小時,同比減少46小時。其中,水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為3095小時,減少258小時;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為4540小時,增加28小時。1~11月,全國電源新增生產能力(正式投產)6931萬千瓦,其中,水電2471萬千瓦,火電2956萬千瓦。
根據中電聯統計分析,2013年以來我國電力消費結構繼續趨于優化。前三季度,我國化學原料及制品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四大重點用電行業合計用電增長5.1%,其中,一、二、三季度分別增長5.3%、3.3%和6.9%,分別比同期全社會用電量增速1.0、低2.7和低4.0個百分點;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同比降低0.60個百分點,降幅比上半年擴大0.25個百分點。
受宏觀經濟影響以及隨著電力裝機不斷增多,現階段全國電力供應能力較為充足。2013年第四季度,國內經濟將繼續保持平穩增長,增速可能略低于三季度。考慮到上年四季度用電基數較,國家化解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五大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矛盾以及氣溫影響等因素,預計四季度全社會用電量增速將比三季度回落,四季度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6.5%~7.5%,全年全社會用電量5.31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0%左右。
在電力供應能力方面,預計全年新增發電裝機9100萬千瓦左右。其中,可再生能源裝機新增4900萬千瓦左右,火電新增4000萬千瓦左右,核電新增221萬千瓦。預計2013年底,全國發電設備容量將達到12.3億千瓦左右,我國將成為上發電裝機規模大的國家,其中火電8.6億千瓦、核電1461萬千瓦、可再生能源3.6億千瓦,可再生能源占全國裝機比重在30%左右。
綜合考慮部分區域可能出現的極端低溫天氣、重點流域汛期來水偏枯導致電站蓄水減少、火電機組集中脫硝達標改造、天然氣供應緊張及價格上調、風電太陽能發電大規模發展等因素對電力供需可能產生的影響,預計四季度全國電力供需總體平衡,華東和南方區域部分省份在迎峰度冬用電峰時段電力供需偏緊,華北和華中區域電力供需基本平衡,東北和西北區域電力供應能力富余較多。預計全年發電設備利用小時4530小時左右,其中火電設備利用小時5000小時左右。
煤炭行業
運行壓力猶存 行業面臨重大調整
目前煤炭下游需求行業的不確定因素增多,行業普遍回升態勢尚未形成,并且波動性較大,環境、資源等發展深層次的問題凸顯。圖為江蘇連云港煤炭碼頭一角。
2013年,全球政治局勢不穩定,導致經濟走勢更趨復雜化。其中,潛在通脹和資產泡沫的壓力加大,經濟已由金融危機前的快速發展期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而我國經濟面臨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雙重調整的壓力,煤炭需求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多,行業普遍回升態勢尚未形成,并且波動性較大,凸顯出資源發展深層次問題。但隨著我國宏觀經濟企穩向好,四季度開始煤炭市場出現了積極的變化。
2013年,我國煤炭市場弱勢運行,總體呈現總量基本平衡、略顯寬松的態勢。其中,受市場供過于求、煤炭產區“限產保價”及安監力度加大的影響,煤炭產量增速減緩。但由于產能快速擴張,全社會煤炭庫存持續位,煤炭總量過剩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2013年,我國繼續加大經濟結構、能源結構調整力度,并加強節能減排,進一步減少煤炭消耗,制約了煤炭需求的增長。
受市場需求下降、產能建設前、進口煤大量增長和行業轉型升級滯后,以及稅費負擔較重等因素疊加影響,自2012年5月份開始,煤炭行業出現了價格下跌、企業虧損面擴大等問題。同時,由于價格低廉的進口煤炭大量進入我國市場,推動了國內市場煤炭交易價格的進一步下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國煤炭價格的反彈回升。2013年6月份,環渤海動力煤實際成交價已跌破每噸600元大關。
不過,從10月份開始,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連續8周上漲,累計上漲64元/噸。煤炭工業協會方面有關負責人表示,導致我國煤炭市場回暖主要原因:一是宏觀經濟企穩向好,導致煤炭需求回升。二是冬季取暖用煤需求增加。三是火力發電耗媒增加。四是國際動力煤市場出現了企穩回升跡象。
今后一段時間,我國煤炭市場還將繼續呈現供需總量寬松的態勢,煤炭行業發展面臨重大調整,強自律、控總量、調結構、促轉型仍是當前煤炭工業也是煤炭企業的主要任務。不過,受氣候變化和運輸因素的影響,仍不能排除階段性、區域性的煤炭資源過剩狀況的發生。
預計2014年上半年,全國煤炭市場供需總體寬松,結構性過剩態勢仍難以改變,全社會庫存維持位,企業將面臨較大的困難和風險。下半年,全國煤炭供給或將趨于總體平衡,行業經濟運行或將小幅回升,但仍面臨很多不穩定、不確定因素,經濟運行的壓力仍然存在。
紡織行業
增速回落 行業步入關鍵調整期
我國紡織行業2013年總體呈現低速增長的態勢,但由于當前我國紡織工業正處于關鍵調整期,各項主要指標數據全面下降,部分指標低于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圖為一紡織廠的紡織車間。
增速放緩,棉花瓶頸,網購升溫……2013年以來,我國紡織行業總體呈現低速增長的態勢,但出現了一些新趨勢和新變化。
統計數據顯示,11月份我國紡織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2%。前三季度,我國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化纖、紗、布、服裝產量分別達到3046萬噸、2576萬噸、494億米和194億件,同比分別增長7.5%、7.5%、7.1%和0.7%,增速分別比上年同期下降4.5、5.5、3.3和5.8個百分點。
從進出口來看,國家海關總署的新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1~11月,我國紡織品服裝累計出口2580億美元,同比增長11.8%,其中紡織品出口972.1億美元,增長11.5%,服裝出口1607.9億美元,增長12%。11月紡織品服裝出口再現較快增長,當月出口值達到244.6億美元,同比增長16.6%,其中紡織品出口94.6億美元,增長16.7%;服裝出口150億美元,增長16.6%。
進口方面,1~11月,我國累計進口紡織用合成纖維35萬噸,與2012年同期相比增長16.9%,進口值同比增長15.2%;同期進口合成纖維紗線35.6萬噸,同比下降4.6%,進口值同比增長0.8%。11月當月,我國紡織用合成纖維和合成纖維紗線進口量為3萬噸和2.9萬噸,進口金額分別為9470萬美元和1.5億美元。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勇表示,當前我國紡織工業正處于關鍵調整期,各項主要指標數據全面下降,部分指標低于國民經濟增長速度,行業運行主要呈現如下特點:一是規模增速放緩,行業發展主要依靠更新改造;二是棉花、PX等原料問題將越來越制約行業發展;三是產能、產量、訂單甚至利潤進一步向大企業集中;四是網上銷售所占比重大幅提升,紡織服裝網絡銷售規模可能從2012年的3000億元增加到2013年的4000億元以上;五是我國紡織產業向東南亞轉移預期增長,而東部紡織產業向西部轉移速度下降。
眾所周知,我國是大棉花消費國,2012年消費棉花784萬噸。但由于國內臨時收儲政策的影響,國內棉花價格遠遠于國際,使得棉紡企業陷入窘境。
目前,國內棉花收儲價格為2.04萬元/噸,拋儲價格為1.9萬元/噸。但與此同時,國際棉價卻大幅下跌,美國棉花指數在2011年創下歷史新之后一路下行,12月12日的美棉指數僅收于82.61,價格暴跌近56%。目前國內外棉花無稅價差達4500元/噸。
達4500元的棉價“剪刀差”,使得已不具備勞動力成本優勢的出口導向型棉紡企業雪上加霜。據了解,目前棉紡行業幾乎全行業虧損,除了一些大企業仍能獲得訂單之外,中小棉紡廠紛紛關門。另據統計,2013年上半年,我國紡織服裝行業虧損企業數量為2805家,遠遠于去年全年1741家的水平。
此外,電子商務對傳統紡織行業的沖擊令人驚訝不已。在剛剛過去的“雙11”購物節里,網上商城淘寶網一天的銷售額就突破350億元,相當于全球大零售商沃爾瑪在華大半年的銷售額。
一位國內科技紡織企業的層這樣表示,互聯網出現之后,傳統的游戲規則發生了變化。在互聯網時代,終決定你能否勝出的關鍵因素就是用戶體驗,基于此,紡織服裝行業的經營模式從目前的B2C向C2B轉變將是大勢所趨。
鋼鐵行業
增速放緩 量減利微負重前行
除6月份虧損之外,重點鋼鐵企業今年其他月份均實現了盈利,而且下半年以來的盈利情況明顯好于上半年。右圖為線材生產線。
5年削減8000萬噸鋼鐵產量,全國治霾行動陸續展開……在去產能與環保之風勁刮的背景下,我國粗鋼產量開始下降,但國內鋼鐵企業的日子并沒有好過多少。
中鋼協新統計數據顯示,11月下旬國內重點鋼鐵企業粗鋼日產量達到170.9萬噸,旬環比減少2.37%;全國預估粗鋼日產量209.1萬噸,旬環比減少1.94%。粗鋼產量雖有所下降,但仍處位。據預測,今年我國粗鋼產量將達到7.8億噸,同比增長6.7%。
反觀鋼材需求,由于機械、家電、集裝箱等鋼鐵下游行業發展增速放緩,造船行業出現負增長,我國鋼材消費量雖有所增加,但增幅明顯下降,預計全年鋼材實際消費量為6.93億噸。
供給和需求增速雙雙放緩,但產能過剩的矛盾依然未能緩解,鋼企苦不堪言。中鋼協新統計數據顯示,10月當月列入統計的86家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7.16億元,環比9月份的32.66億元,利潤降幅過47%。7月份以來,國內重點鋼鐵企業月度利潤三連升的勢頭宣告結束。
實際上,除6月份虧損之外,今年以來重點鋼鐵企業其他月份均實現了盈利,而且下半年以來的盈利情況明顯好于上半年,其中9月當月實現利潤32.66億元。然而,種種跡象表明,國內鋼鐵企業的盈利情況在10月份出現了拐點。
數據顯示,10月當月鋼鐵行業虧損面過20%,比9月份出4.3個百分點;當月虧損企業虧損額也比9月份增加1.8億元。
與往年一樣,鐵礦石依然是懸在鋼鐵企業頭上的一把利劍。今年前10個月,我國累計進口鐵礦石6.6億噸,同比增長10%,累計進口金額達到863億美元,同比增長7.4%;同期,我國進口鐵礦石均價達129美元/噸。據預測,今年我國鐵礦石進口金額將達1000億美元,均價仍處在130美元/噸的位。預計,今年我國鐵礦石需求量約為11.38億噸,進口鐵礦石約8億噸,鐵礦石對外依存度依然在70%以上。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中國需求”增速放緩,近期全球三大礦山接連宣布縮減開支。其中,巴西淡水河谷明年的資本開支預算將從今年的163億美元降為148億美元;而必和必拓和力拓也計劃通過出售非核心資產等方式削減支出。必和必拓稱,新一財年的支出水平將從原來的217億美元降至150億美元以內。
臨近年末,國內鋼材市場的一波漲勢引人關注。在截至12月13日的一周時間內,國內鋼材價格指數周漲幅達到0.12%左右,鋼坯等原材料價格也穩中有漲。業界普遍認為,年末國內鋼材市場正值淡季,在鋼產量小幅下探,而“冬儲”尚未啟動的背景下,短期內鋼材價格仍將以震蕩調整為主。
石化行業
穩中提質 發展后勁明顯增強
2013年,石化行業經濟運行呈現穩中向好的態勢,行業調結構、轉方式取得了積極進展。圖為上海石化碳五基地。
2013年,石油和化學工業全行業經濟運行呈現穩中向好的態勢。行業調結構、轉方式取得了積極進展,行業運行穩中有進、穩中提質,內在發展動力與發展后勁明顯增強。
今年四季度,行業運行延續了穩中向好態勢,預計全年主營收入將達到13.4萬億元左右,比上年增長約10%;2014年行業經濟運行將保持穩中有進,調結構、轉方式有望取得更大進展。
數據顯示,2013年1~10月,全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主營收入增長9.0%,利潤增長10.4%,固定資產投資增幅19.5%,出口總額增長3.8%,主要化工產品表觀消費總量增長約4.3%。石化行業效益總體繼續保持向好局面。行業利潤增速有所減緩,虧損企業虧損額繼續下降。
2013年,石化行業經濟保持平穩增長。截至10月末,石油和化工行業規模以上企業28298家,工業增加值累計同比增長9.4%,與1~9月持平。其中,化學工業增加值增長12.2%;石油天然氣開采業增長2.7%;煉油業增長6.0%。1~10月,全行業主營業務收入10.77萬億元,同比增長9.0%,增速與1~9月持平,占全國規模工業主營收入的13.0%。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10月,石油和化工行業實現利潤總額6857.2億元,同比增長10.4%,增速比1~9月回落2個百分點,占同期全國規模工業利潤總額的14.8%。分行業看,1~10月,油氣開采業利潤總額3289.1億元,同比下降5.4%;煉油業利潤總額296.7億元,去年同期為虧損195.7億元;化工行業利潤總額3076.6億元,增長10.9%;專用設備制造業利潤總額194.8億元,增幅25.2%。
當前,在經濟艱難復蘇的背景下,石化產業結構正面臨新一輪深度調整。一方面,發達經濟體經濟大幅波動的風險依然存在,國際貿易保護主義也進一步抬頭,抬我國石油和化工企業的出口成本;同時,全球石化產業加速調整,發達經濟體包括中東等傳統油氣資源出口國均向附加值、端精細下游產品延伸,我國石化企業面臨更大的國際競爭壓力。另一方面,國內石化行業產能過剩矛盾加劇。
總體來看,雖然當前石化產業發展面臨外需增長乏力、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等問題,但在宏觀調控更趨穩健成熟、國內需求繼續穩定增長、對外開放力度進一步加大的背景下,預計明年石化產業將在平穩運行基礎上,呈更加明顯的復蘇態勢。
建材行業
止跌企穩 化解產能效果初顯
在宏觀政策、遏制產能以及調整產業結構的共同作用下,2013年我國建材工業結束了去年全面下跌的慘淡局面,呈現出平穩較快的增長態勢。右圖為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
在宏觀政策、遏制產能以及調整產業結構的共同作用下,2013年我國建材工業結束了去年全面下跌的慘淡局面,呈現出平穩較快的增長態勢。但行業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面臨的困難和壓力依然較多。
從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統計數據來看,今年3月以后,平板玻璃扭虧為盈;5月后,水泥也結束了利潤持續下跌的局面,多數行業實現利潤的增長。截至9月底,我國規模以上建材工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3萬億元,同比增長15.7%,增速同比加快4.5個百分點;實現利潤總額1900億元,同比增長21.9%,呈現恢復性增長,實現銷售利潤率同比上升0.3個百分點。
四季度,在需求持續增長和節能減排使供給受限的情況下,水泥、平板玻璃價格均有所回升。10月份,重點建材企業水泥平均出廠價為348.1元/噸,比9月上漲1.2元/噸;平板玻璃出廠價66.9元/重量箱,比9月上漲0.9元/重量箱。
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有關專家表示,水泥和平板玻璃等耗能行業產能得到初步遏制,為市場消化供需矛盾提供了緩沖,緩解了價格下滑的慣性,奠定了全行業企穩回升的基礎。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累計新增水泥熟料生產線32條,新增水泥熟料生產能力4053萬噸,為去年全年新增產能的43%;新增浮法玻璃生產線17條,累計新增產能6184萬重量箱,為去年全年新增產能的45%。
同時,制品業及深加工產業對建材工業增長的拉動作用日益增強。規模以上混凝土與水泥制品業、磚瓦及建筑砌塊制造業、建筑用石開采與加工業和輕質建材等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增速在20%以上。
雖然去年全年持續下降的局面得到扭轉,但目前建材行業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面臨的困難和壓力依然較大。其中,值得關注的是行業應收賬款大幅增加的問題。據國家統計局數據,9月末,規模以上建材工業應收賬款凈額達4000多億元,比今年年初增加了708億元。其中,規模以上水泥制造業應收賬款凈額820億元,相當于2.6億噸的水泥貨款沒有收回;混凝土與水泥制品業應收賬款問題更加嚴重,達1750億元,相當于33%的貨款沒有收回。
隨著明年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穩步推進,業內人士表示,新型城鎮化建設將大大激發轉移人口的消費潛力,包括對住房及城市配套設施等的需求將會明顯放量,進而拉動建材市場。預計2014年建材行業需求將增長約6%,今年開始出現的行業供需好轉將在明年持續,產能過剩幅度將進一步降低。
有色行業
穩中向好 行業運行“喜憂參半”
有色金屬工業運行今年延續了生產、投資平穩增長,結構調整有所推進的態勢。圖為中鋁洛銅精度銅板帶生產現場。
2013年我國有色金屬工業呈現出“喜憂參半”的局面�!跋病钡氖�,我國有色金屬生產繼續保持全球主導地位,產品結構、投資結構取得一定進展,部分端產業發展迅速�!皯n”的是,受經濟大環境影響,有色金屬價格仍處低位,行業效益下降,市場秩序仍有待規范,端領域創新與產業化能力依然不足。
今年行業運行延續了生產、投資平穩增長,結構調整有所推進的態勢。今年1~11月,規模以上有色金屬企業工業增加值增長13.2%,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0.8個百分點;10種有色金屬產量3691.1萬噸,同比增長10.5%,其中精煉銅、原鋁產量分別增長14.3%和9.6%。
投資結構有所調整,冶煉投資熱緩解。今年1~11月,我國有色金屬工業(不包括獨立黃金企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6119.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0.9%,其中冶煉項目下降0.1%,礦山和壓延加工業分別增長15.9%和42.6%。
有色金屬價格總體呈持續震蕩回落態勢。今年1~11月國內市場,銅現貨平均價53557元/噸,同比下降6.6%;鋁現貨平均價為14584元/噸,同比下降7.2%。
進出口總額持平。今年1~10月,我國有色金屬進出口貿易總額1290.7億美元,同比增長0.1%。其中,進口額同比下降4.1%,出口額同比增長9.2%。
企業累計利潤總額實現正增長,但企業經營困難的格局仍未發生明顯變化,主營活動利潤總額仍呈下降態勢,虧損企業戶數同比增加,環比減少。今年1~10月,8524家規模以上有色金屬工業企業(不包括獨立黃金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8764.5億元,同比增長13.5%。其中,主營活動利潤1275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4.3%。同時,10月末,在8524家企業中虧損企業為1726家,比去年同期增加57家,但比9月末減少68家,虧損面為20.2%,虧損額303.4億元,同比增長0.1%。虧損企業戶數增加的直接原因是成本剛性上升,有色金屬價格低迷。根本原因則是我國有色金屬產業結構不合理,部分產品產能過剩,全球需求疲軟。
當前,我國有色金屬工業運行繼續呈穩中向好的態勢,但穩中向好的基礎仍不穩固。預計全年10種有色金屬產量增幅在10%左右,有色金屬工業完成投資增幅在20%左右;國內市場銅、鋁、鉛等主要有色金屬價格跌幅為6%~8%;實現利潤總額為正增長的難度依然很大,尤其是主營活動利潤。
輕工行業
出口低迷 優化升級趨勢顯現
目前,輕工行業虧損面下降,行業應收賬款和產成品庫存增速較前期也有所下降,經濟運行質量總體有所提。圖為碳酸飲料生產線。
今年以來,隨著國民經濟企穩回升,輕工業生產總體平穩,主要輕工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保持穩定。10月份輕工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出口交貨值增幅雖有小幅回升,但輕工出口形勢低迷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對行業發展仍有較大的制約作用。預計全年輕工行業將保持中等發展速度,對保障內需、吸收就業和穩定國際市場做出貢獻。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3年1~10月,輕工行業增加值累計同比增長10.22%。目前輕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長仍于全國工業,全年輕工行業生產有望在三季度企穩回升的基礎之上保持震蕩上行走勢。
1~10月,國家統計局統計的92種輕工主要產品中,67種產品實現同比增長,占總數的72.8%。前10個月產量同比增長的產品比重都過了70%。在產量增長的輕工產品中,電池、家電、食品類產品增速較快。產量下降的輕工產品中,下降較多的是以紙、革為代表的原料類產品和被轉型替代的產品。表明輕工行業加速淘汰低端落后產能,實現結構優化升級的發展趨勢初步顯現。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10月,全國輕工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完成出口交貨值2.04萬億元,同比增長5.17%。增幅雖然比上月小幅回升,但行業出口形勢仍比較嚴峻。
新海關出口數據顯示,1~10月,輕工產品出口總額4523.28億美元,同比增長8.66%。出口情況雖有所改善,但下行走勢未變。
1~10月,輕工業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6.28萬億元,同比增長13.54%�?焖傧M品和文化體育用品、原料的主營業務收入增速有減緩趨勢,輕工裝備制造主營業務收入增速增長明顯,較去年同期提6.9個百分點。以食品、飲料、酒構成的快速消費品是輕工業的重要支撐,快速消費品增速放緩的主要原因是釀酒、植物油加工、方便食品制造等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速的大幅下滑,輕工裝備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速快速增長主要源于輕工產業技術創新、轉型升級和市場需求的擴大。
在各主要行業中,羽絨、陶瓷、工美、食品、五金、家電行業表現較好,增速過15%;樂器、日化、采鹽、造紙釀酒等行業增速較低。
1~10月,輕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利稅總額1.43萬億元,同比增長14.7%。其中,實現利潤9421.8億元,同比增長15.2%。輕工業利潤的增長于主營業務收入的增長。目前,輕工行業虧損面下降,行業應收賬款和產成品庫存增速較前期也有所下降,經濟運行質量總體有所提。(本版稿件由中國工業報記者 司建楠 楊明 宋斌斌 陳祎淼 晨 曾強 劉英 任奕奕 孟凡君采寫,配圖均為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