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成人香蕉网在线观看-欧美成人午夜做受视频-欧美成人午夜在线全部免费-欧美成人午夜影院-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在线观看-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免看

廣州菱控|三菱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行業資訊 >> 正文
新聞搜索
新新聞
本月熱門TOP10
海上風電 誰是大贏家?
http://yucd.cn
文章來源:《能源》 更新時間:2010-7-12
分享到:
海上風電 誰是大贏家?

  六月的上海飄起了小雨。此時,東海大橋的海上風電34臺風機并網在低調中完成。

  這項在中國具有標志性的工程就如同當初光伏界的敦煌項目一樣,引起了眾多的關注,因為它的電價,它的運行,它的模式將直接引領中國海上風電的風向。

 

  “2010年是中國海上風電的元年。”這句話金風說過,華銳說過,連跨國公司維斯塔斯也這么認為。

  根據各省上報的海上風電發展規劃初步統計,在未考慮電力市場消納的情況下,2015年我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有望達到1500萬千瓦,2020年有望達到3000萬千瓦,這一數字相當于目前全國風電裝機總量。其中,上海、江蘇、浙江、山東、福建5省的海上風電規劃已然出爐,裝機規模為1010萬千瓦。

  然而,一片繁榮的背后,上網電價卻遲遲沒有統一標準,沒有定價,業主方何談盈利與否?為世博而生的東海大橋項目到底能給中國的海上風電多少啟迪?這場大發展背后給了誰機會?似乎答案都集中在了風機制造商上。

  開發商:陷入盈利困境

  在特許權招標未下定論的今天,東海大橋風電項目稅后為0.978元/度的上網電價是海上風電唯一的參考。

  自從上個月招標公告發布后,目前已有龍源電力、中廣核、中電投、中國風電、大唐、國電電力、神華國華等投資集團購買了招標文件,預計將有至少十余家企業參加投標。投標書遞交截止日期為2010年9月10日,9月底定標。

  而這一段時間也是業主方為難熬的日子,期待著一炮打響,又擔心業界盛傳的低于0.978元/度的價格成為現實,從而出現像當初光伏一樣的英利鬧劇。

  0.978元/度,這個價格能否盈利?對此,《能源》雜志記者采訪了中國風能協會副理事長施鵬飛,他說,由于東海大橋才剛剛運營,一切還都是未知,成本只能是估算,“估計是陸上風電的兩倍”,“而這個0.978元/度也不是風向標,它只是為趕上世博供應清潔電源而設置的招投標價,而施工方案未必是經濟的。”

  施鵬飛直言,開發不能一味求快、風機也不能一味求大。迄今我國真正并網的海上風電場僅有上海東海大橋一處,近期才全部安裝完成,實際運營不過一年,尚未經歷過惡劣氣候的考驗,還遠不成熟,并且國際上考核風電場的重要指標是20年效益。

  如此大規模的海上風電規劃,致使幾乎所有的風電開發商都投入其中,而且多帶有國有資本的痕跡,發電公司、甚至石油公司、海洋運輸公司都紛紛介入。而對于上網電價,是由《上網電價法》的方式固定下來,還是要采取政府補貼的方式都是未知。

  而似乎政府相關部門并不想再給予更多的補貼。6月7日,在上海開幕的國際海上風電及風電產業鏈大會上,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王駿表示,招標中電價將成為主要參考因素。“我們希望通過招標推進開發成本降低,在政府補貼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大限度地提資金的使用效率。”

  政府有意壓低上網電價?不得而知。但這些風吹草動也足以讓業主方緊張。一輪跑馬圈海過后,真正的拉鋸戰才算正式開幕。但企業畢竟是企業,若不盈利,在這場熱鬧的大開發中只能是個輸家。那么,誰才是真正的贏家?

  制造商:賺得盆滿缽滿

  在業主方糾結于電價與是否盈利的同時,制造商們的聲勢卻越造越大。

  華銳提出5兆瓦風機年底下線,金風也緊隨其后提出5兆瓦風機明年下線,一個名為廣東明陽風電產業集團的公司更是喊出了利用6兆瓦風機深層次開發海上風電的噱頭。并且,一批第二梯隊,甚至第三梯隊的民營企業也提出了大風機的構想。

  風機真的越大越好嗎?

  據風電行業權威咨詢機構丹麥BTM近期發布的《風能發展》報告顯示,隨著風電產業的發展,風電機組大容量化已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效率更的3兆瓦及更大功率的風電機組必將成為下一代主流機型。

  而市場占有率50%的維斯塔斯公司依舊堅持2-3兆瓦風機的應用,他們認為這對于中國的近海足夠。《能源》雜志記者從維斯塔斯獲悉,V112-3.0兆瓦風機是其新產品,維斯塔斯中國總裁唐瑪勒先生表示:“風機型號必須考慮風機尺寸是否適應風電廠特性。關于V112的量化生產時間,我們會根據中國市場的需要進行討論。維斯塔斯會根據中國市場需要完成風機選型,關于具體數量,將根據訂單和市場需要進行調整。”

  在國際海上風電及風電產業鏈大會上,龍源電力副總經理張源強調,龍源與維斯塔斯、通用等海外知名風機企業合作充分,采購量已過2000臺套。

  中國風機制造商一共有80余家,一片共榮景象。丹麥咨詢公司BTM的一份調查報告就如此描述:盡管丹麥維斯塔斯和美國通用電氣目前仍把持著全球風力發電機組供應商的頭兩把交椅,但中國企業正在迎頭趕上。中國的華銳風電、金風科技和東方電氣均已躋身行業全球前十名,同時中國企業正在積極競爭出口市場。

  值得關注的是,在這一輪的海上風電浪潮中,又出現了一個新的面孔——中海油。中海油給自己打出的招牌不是大兆瓦風機,而是其獨特的海洋優勢,“我們擁有國內長的海底電纜鋪設記錄,擁有國內大的海上施工船,風電不能只追求成本,必須加大投資力度,才能維持產業的良性發展。”

  近日,各企業紛紛推銷著自己的優勢。從風機制造商的挺進不難看出,他們是看到了商機。或許,在這場海上風電搶灘中,風機制造商會成為唯一的贏家。

  但是,搶灘之后呢?風機在海里有諸多的不可預測性,紛紛下水后如若出現問題該如何解決,對于這些事后風險似乎制造商們想得不是很多。按照國外的經驗,風機需要在陸上實驗三年,才能投放到海里,而我國的風機幾乎下線后就立即投放,不確定的因素再次增加。如果出現故障,維修成本將得驚人。而且,風機的價格戰愈演愈烈,在價格下降的同時又要求質量大幅提,這的確是個不小的挑戰。

  

上一條 上一條:歐盟加快物聯網建設進程
下一條 下一條:我國確定機電產品再制造首批試點企業
相關新聞  風電   能源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