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無論能源資源有多豐厚,只要用13億人口一平均就都會變成令人尷尬的小數字;對于人口眾多、能源消耗巨大的中國,再多的資源也會坐吃山空。
于是,有業內人士認為:尋求能源“替代”,需要另一種思維,那就是確認一個理念:“當下的能源替代主要指石油替代”;石油燃料替代,不只是指用其他能源替代現在的石油燃料,更包含“采取一整套少用石油、替代石油燃料的可行措施”。
媒體一篇報道引人注目:我國替代能源“家底”豐厚。單是分布在南海海域、東海海域、青藏原凍土帶及東北凍土帶的可燃冰資源量,粗略估算就分別約為64.97萬億立方米、3.38萬億立方米、12.5萬億立方米和2.8萬億立方米,僅南海北部陸坡的可燃冰資源量就達185億噸油當量,相當于南海深水勘探已探明油氣地質儲備的6倍。
其實,從傳統化石能源替代的角度看,中國可開發的替代能源遠不止可燃冰和頁巖氣。核電、水電、煤層氣、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也是幅員遼闊的中國許多地區尋求替代能源、優化能源結構的可以利用的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
但無論能源資源有多豐厚,只要用13億人口一平均就都會變成令人尷尬的小數字;對于人口眾多、能源消耗巨大的中國,再多的資源也會坐吃山空。
于是,有業內人士認為:尋求能源“替代”,需要另一種思維,那就是確認一個理念:“當下的能源替代主要指石油替代”;石油燃料替代,不只是指用其他能源替代現在的石油燃料,更包含“采取一整套少用石油、替代石油燃料的可行措施”。
筆者以為,這樣的“一整套少用石油、替代石油燃料的可行措施”,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著意改變能耗的生活方式。無論有車族、準車族,還是以公共交通為出行主要方式的人們,在購房、就業、辦企業、購汽車時都應有長遠的打算、統盤的考慮,盡可能地減少對能耗、污染生活方式的過度依賴,在日常生活中學會精打細算,減少能源消耗,改變出行方式,多乘地鐵、公交車,提倡綠色出行。絕不要仿效美國人無度地消耗石油,上班開飛機,上街買個菜也要開小車,那樣的生活方式實在不是我們玩得起的。
各級政府校正城市化的思路。資源向大城市集聚的城市化,不應當是我們追求的城市化,因為那會吸引人群涌向優勢明顯的大城市,迫使人們遠距離出行,使過度的城市化衍生出人口過密、交通擁擠、環境惡化的“大城市病”。規劃城市布局也要有長遠的眼光,力求打破過往城市圈層擴展模式,變集中為分散,既重城市功能結構優化,力求公共資源均衡分布,又努力實現人口合理分布,促進就近就業和生活,避免大量居民每天遠距離出行,既加劇交通擁堵,又導致能源消耗,生活成本過。
引導替代石油燃料使用比重。在煤炭產能過剩的當下,通過煤化工將煤炭變為石油替代燃料是可行的。以煤炭為原料制成的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都是很好的石油替代能源。這就是為什么近期國家發改委適度放開煤化工項目審批的原因。替代石油燃料的還有天然氣,石油短缺而天然氣富集的重慶,鼓勵汽車改用天然氣就很成功。電動替代也是一策。這需要盡早研究出能量密度更大、壽命更長的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