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消費環境的內憂外患。“如果外界的政策環境和法制環境得不到很好的改善,中國的制造業還是很困難的。”江蘇遠東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蔣錫培說。
在勞動力成本上升、產品附加值低等問題的困擾下,中國的制造業競爭力的優勢還能持續多久?
2012年,中國GDP成為亞軍,中國的制造業越美國,成為名副其實的“制造業大國”。然而,中國制造業的未來并不是一條平坦大道。經過多年發展,制造業的概念已經由原來的實體產品制造,擴展到服務配送等領域。除此之外,各種結構性改變等要素也在重塑制造業的未來。
在2013中國綠公司年會上,諸多企業家分享了他們對制造業當前與未來的看法,并認為唯有創新才能提升中國制造業的長期競爭力。
首先,消費環境的內憂外患。“如果外界的政策環境和法制環境得不到很好的改善,中國的制造業還是很困難的。”江蘇遠東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蔣錫培說。過去,中國制造業依靠廉價的勞動力和土地成本,以及豐富的資源和優惠的政策快跑了30年。隨著改革的深入以及全球制造業的升級,中國勞動力的優勢不再明顯,制造中心開始向越南、菲律賓等其他亞洲國家轉移。另外,中國近2/3的制造業工廠是跨國性質的,國外的競爭也構成了威脅。再加上經濟全球化,以及出口的萎縮,中國制造業更是無法獨善其身。
其次是互聯網與消費者變化的沖擊。互聯網催生了電子商務的發展,進一步激化了競爭。消費者行為和習慣的改變,對制造業的品牌和形象塑造提出了更的挑戰。而中國制造業重生產輕營銷的傳統觀念,品牌營銷理念尚未完全建立,加上創新能力的相對匱乏,在實踐中也面臨著困難。
另外,產品質量與行業監督乏善可陳。中國的工業制造,特別是食品和藥品,正面臨質量危機。之前曝光的種種有害添加劑和“毒膠囊”等負面新聞,使得老百姓對國產品牌信心消減。“與其歸因于不良制造商,更應該說產業鏈非常的復雜。”英國電信中國區總裁郭秀賢說:“產業鏈需要經過多年的發展,今天出名的公司,他們的成功是經過幾十年的改造成果。”而產業鏈的發展與企業的責任、政府職責和社會風氣等因素息息相關。
上述悲觀因素也正在醞釀著改變。中國企業家指出,可以通過企業創新與轉型,來幫助中國制造業走出泥潭:
1.用好新技術。制造業和零售業要看到新技術帶來的新的發展機會,而不是行業的消亡。 “互聯網顛覆了我們固有的模式。”美特斯邦威董事長周建成說,“當互聯網讓曾經的貨比三家變成貨比萬家時,產品差異化就顯現出來,而品牌塑造的過程就是建立差異化的過程。”另外他認為,互聯網應該是品牌商的福星,它增加了渠道的多樣性,雖然短期加劇了競爭壓力,但企業如果迅速反應以適應電商的平臺,正是實現品牌轉型,抓住消費者的新機會。
2.人才及研發驅動創新。由研發的投資,帶動人才的培育,進而帶動創新。據諾華集團(中國)總裁徐海瑛介紹,諾華2009年宣布投資在上海建立第三大研發中心,該研發中心除諾華員工外,還跟復旦大學一起合作,不斷積累人才優勢。
3.創新商業模式。創新除了技術創新,還有商業模式創新。據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介紹,新希望的創新是從飼料大王轉型為肉蛋奶產業,為數百萬計的農民提供技術服務、經營服務、市場服務,在幫助農民的同時,獲得自身競爭力的提升,并將飼料這個大家認為低端的產業帶向了全球化創新的模式。
4.優化體制。政府應為制造業的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東軟集團董事長劉積仁說:“政府應把發展制造業的口號,變成對中小企業的關注。此外,關注創業環境、關注整個社會對投資者的安全性等這些基本的問題。”其次,國家體制創新也是企業家們關注的焦點,山東海豐國際航運集團的董事長楊紹鵬特別提到了中國大的紅利就是體制,創新靈活的體制有利于激發民間創業,對于稅收和產業也有好處。
5.重拾企業家精神。中國制造業的地位的延續,關鍵還是要靠企業家精神。中國企業家精神在國外制造業顯現著先天的優勢,國內制造行門檻低、競爭充分,成就了中國企業家勤奮、敢于創業的特質。因此擁有中國企業家基因的企業,在海外市場的資源利用率更。
“中國企業家在過去的30年間,幾乎都是和一個不的環境在爭斗著,而每一次都是以勝利的結果來總結我們自己的問題。同樣再一次以新的埋怨和壓力,來看待我們新的發展。中國制造業會有一個更好的未來,而拉動力是創新。”劉積仁說。